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该罪行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构成要件
客观方面:
表现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赃物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窝藏是指隐藏、保管等使司法机关不能或难以发现赃物的行为;转移是指改变赃物的存放地的行为;收购是指收买不特定赃物或者购买大量赃物的行为;代为销售是指替本犯有偿转让赃物的行为。
主观方面:
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赃款,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
主体:
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客体:
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司法解释
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将犯罪对象由“犯罪所得的赃物”扩大为所有“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盗窃、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罪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8号)进一步明确了本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处罚原则
根据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数额、犯罪对象、危害后果等犯罪情节,综合考虑被告人缴纳罚金的能力,决定罚金数额。
综合考虑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数额、危害后果、上游犯罪的危害程度等犯罪事实、量刑情节,以及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认罪悔罪表现等因素,决定缓刑的适用。
以上信息提供了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详细法律解释和适用原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