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和公共关系观念是公共关系学中的核心概念,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影响。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公共关系状态
定义 公共关系状态指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氛围,包括社会关系状态(如组织与公众的互动历史)和社会舆论状态(如公众对组织的评价、认知和态度)。
特点
- 客观性: 不依赖于组织主观意愿而存在,任何组织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中。 - 双重性
理想状态 包括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理想状态)、低知名度+高美誉度(稳定安全状态)等类型,不同状态对应不同公共关系策略。
二、公共关系活动
定义
公共关系活动是组织为改善或维护公共关系状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沟通策略,通过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实现特定目标。
特点
- 主观能动性: 需要组织自觉策划和执行,如危机公关、品牌推广等。 - 目标导向性
与状态的关系 活动是改善状态的手段,状态是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例如,企业发布公益广告(活动)旨在提升美誉度(状态)。
三、公共关系观念
定义
公共关系观念是组织及公众对公共关系本质、作用和价值的深层认知,影响决策和行为倾向。
特点
- 意识层次: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如“公众是组织生存的基础”等价值观。 - 双向影响
核心要素 包括公共关系哲学(如“公众即市场”)、公共关系原则(如“诚信原则”)等。
四、三者关系图示
```
公共关系观念 → 影响 → 公共关系活动 → 改善 → 公共关系状态
```
观念驱动行为:
组织的公共关系观念决定其活动方向(如环保理念推动绿色营销)。
活动反馈状态:通过活动调整舆论,形成新的公共关系状态(如公益活动提升美誉度)。
总结
公共关系状态是基础,公共关系活动是手段,公共关系观念是核心。理解三者需结合具体案例:例如,某企业因产品问题陷入危机(状态),通过公开道歉和整改措施(活动)恢复公众信任(状态与观念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