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主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平起式和仄起式,每种类型又有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律。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平起式七言律诗
基本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不入韵)
典型诗例
-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谢眺《登台望江》:
“江海寄余生,萧萧班马鸣。 木落知秋意,山川共此情。”
二、仄起式七言律诗
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
典型诗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注意事项
古音与今音差异
若按古音标注平仄(如“一”“十”等字古为入声),需将现代读音调整为古音(如“一”仍为入声)。2. 变通现象
诗人在遵循格律的同时,常通过字词调整实现音韵和谐,例如“诗”(本应仄声)在谢眺诗中作平声使用。
四、格式演变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在唐代已形成严格规范,后世诗人常在此基础上创新。例如苏轼的《清风徐来》虽为词作,但展现了七言诗平仄灵活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系统掌握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并应用于创作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