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以简短文字阐述了空性核心思想。以下是全文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概念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
梵语“Prajna”,指超越世俗的智慧,能洞察事物本质(如五蕴皆空)。
波罗蜜多:梵语“Paramita”,意为“到彼岸”,指通过般若达到解脱境界。
五蕴皆空 五蕴指色(物质)、受(感受)、想(思想)、行(行为)、识(意识),经文指出它们本质为空性,无自性。
十二因缘
佛教常用十二因缘解释生死轮回,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根、触法、受、爱、取、有、生、老死,形成因果链条。
四谛
苦谛:人生充满苦难;集谛:苦难源于贪嗔痴;灭谛:通过修行可消除苦难;道谛:般若波罗蜜多是解脱之道。
二、经文结构解析
观自在菩萨的修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通过深入修行般若,洞察五蕴空性,从而度化众生脱离苦难。
舍利子的喻证
菩萨以舍利子(智慧的象征)说明色与空的关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形相与空间本质一体,情欲与意识亦如此,强调超越执著的重要性。
空性的进一步阐释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五蕴等法无自性,不依赖外界条件而存在,故称“空相”。
修行果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究竟涅槃。”
无执著即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最终达到涅槃解脱。
三、核心思想
空性是解脱关键: 通过认知五蕴空性,破除常执,可超越生死轮回。 般若的实践价值
大乘慈悲精神:以菩提萨埵为代表,强调度化一切众生,体现大乘佛教的普遍慈悲。
四、总结
《心经》以简洁语言概括了佛教核心教义,通过“空性”“般若”等概念,为修行者提供根本指导。其核心在于超越世俗认知,达到内心澄明与解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