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方案,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组织体系与责任落实
建立三级领导机制 - 县级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立专项办公室,村级建立责任小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村社参与”的三级管理格局。
- 实行“一岗双责”,将整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与干部任免、评先评优挂钩。
明确部门职责
- 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业废弃物处理,生态环境部门监管生活垃圾,住建部门推进污水处理等,形成部门分工协作机制。
二、基础设施与资源管理
完善基础设施
-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建设卫生厕所、垃圾处理设施及排水系统,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 加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推进资源化利用
- 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推广有机肥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网格化管理
- 将整治区域划分为网格,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职责,实现日常巡查、问题上报和协调解决机制。
- 设立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纳入村民行为规范,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强化监督与考核
- 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成效显著的地区或个人表彰奖励,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整改处罚。
- 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保障工作经费投入。
四、社会参与与意识提升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 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投资参与环境整治;鼓励村民成立义务劳动队,开展河道清理、绿化美化等活动。
- 建立“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机制,通过“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加强宣传教育
- 利用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展“清洁行动月”等活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五、保障措施
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基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经费。 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