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坚持的科学历程。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肆虐,氯喹抗疟失效,人类急需寻找新的抗疟药物。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参与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的抗疟研究任务。
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团队经历了数百次实验失败,但始终坚持不懈,最终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青蒿素类抗疟药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研究始于1967年,当时她提出了青蒿有效成分低温提取的设想,并通过191次实验成功提取了防治疟疾的有效物质。然而,她的研究过程并不平坦,曾遭受过质疑和指责,甚至有人怀疑她的提取物有毒。但屠呦呦以她的坚韧和智慧,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证明了青蒿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973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523办公室”决定将屠呦呦发现的有效物命名为“青蒿素”,并全面推广使用。1982年,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和唯一代表,领取了发明奖章和证书。1987年,她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针对疟疾的新型疗法”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科研工作者,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树立了典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