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垃圾处理现状可综合以下方面分析:
一、处理方式与结构
填埋与焚烧为主 我国垃圾处理仍以填埋(33.1%)和焚烧(66.9%)为主,但填埋占比逐年下降,焚烧比例显著提升。 - 填埋场数量从2003年的457座增至2020年的644座,处理能力提升至337,848吨/日;
- 焚烧处理能力占比从2003年的不足20%增至2020年的77.6%,年处理垃圾量超3亿吨。
资源化利用发展
垃圾焚烧发电占比超40%,年处理垃圾量超3亿吨,实现资源化利用。堆肥处理年处理量约1亿吨,占比15%,主要用于有机垃圾资源化。
二、处理能力与覆盖范围
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2020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2.5%,日处理能力达53万吨; 区域挑战
三、技术水平与政策环境
技术成熟度:焚烧技术普及度较高,但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垃圾分类精细化等环节仍需提升;
政策推动:2019年起全国推广垃圾分类制度,2022年无害化处理率达99.7%,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四、存在问题与挑战
垃圾分类不达标:
居民分类意识薄弱,混合收集现象普遍,可回收物损失严重;
填埋场污染风险:
部分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不当,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农村与建筑垃圾处理滞后:
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建筑垃圾市场化机制待完善。
五、未来趋势
技术升级:推广高效焚烧技术,提升资源化利用率;
管理优化: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强化居民参与意识;
区域协同:加强城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缓解“垃圾围城”问题。
综上,我国垃圾处理正从“治污”向“减量、资源化、无害化”转型,但需克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