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是规范医用耗材全流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其核心内容与实施要点如下:
一、管理范围与定义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二级以上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非公立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采购工作。
定义与分类
医用耗材指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使用次数有限的消耗性医疗器械,包括一次性及可重复使用两类。
二、管理职责与组织架构
监管部门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全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职责
- 指定专门部门负责采购、验收、存储、发放等日常管理;
- 医务管理部门负责临床使用、监测、评价等专业技术工作。
人员要求
管理人员需具备专业学历或技术职称,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采购规范
需通过集中采购、招标采购等方式,确保采购流程公开透明,优先选择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平台。
供应商管理
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定期进行资质审核和产品追溯。
验收与存储
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分类存储并定期盘点,确保温湿度等环境符合要求。
四、临床使用与监测
合理使用原则
以病人为中心,遵循临床需要、经济合理、安全有效原则,避免过度使用。
监测与评价
建立使用监测机制,分析耗材使用情况,定期开展临床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
不良事件管理
及时报告使用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整改措施。
五、监督与责任
内部监督
医疗机构需定期自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外部监督
卫健行政部门通过专项检查、绩效考核等方式进行监督。
责任追究
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依规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六、附则与实施要求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医疗机构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定期修订完善管理制度,适应技术发展和监管要求。
通过以上措施,旨在构建科学、规范、透明的医用耗材管理体系,保障医疗安全与质量,降低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