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和“琅琅上口”是两个常用的成语,读音和含义如下:
一、读音区别
琅琅上口:láng láng shàng kǒu
“琅琅”指玉石相击的清脆声音,比喻读书声或文辞流畅易诵。
朗朗上口:lǎng lǎng shàng kǒu
“朗朗”形容声音响亮、清晰,多用于描述诵读时的节奏感。
二、含义与用法
核心差异 - 琅琅上口:
侧重诵读或文辞的流畅性,可形容没有实际诵读动作时读起来顺口(如“这首诗琅琅上口”)。
- 朗朗上口:必须结合诵读动作,强调声音洪亮、节奏感强(如“他朗诵得朗朗上口”)。
使用范围 - 琅琅上口:
更广泛用于描述文辞通俗易懂、便于口诵,如“儿童启蒙读物都很琅琅上口”。
- 朗朗上口:多用于诗词、演讲等需要声音传递的场合。
情感色彩
- 两者均为褒义,但“朗朗上口”更强调表达的生动性,“琅琅上口”则侧重易接受性。
三、常见误区
部分人误将“朗朗上口”写为“琅琅上口”,实际应为“朗朗上口”。成语的规范写法以《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为准。
四、补充说明
两个成语都源自古典文学作品:“琅琅上口”出自清代王韬的《淞隐漫录》,“朗朗上口”出自老舍的《诗与快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描述声音与文辞的流畅性时各有侧重,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使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