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之间。其名称和内涵可归纳如下:
一、名称含义
芒种得名于有芒作物的种植特点,具体指:
有芒作物成熟:
如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已进入成熟期,需抓紧收割;
有芒作物可播种:
此时段适合种植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错过最佳播种期则收成可能不佳。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时间范围: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节,具体日期可能因年份略有不同;
气候特点: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三、农事意义
小麦收割:
北方地区进入小麦成熟季,需组织抢收,避免因延误影响产量;
水稻种植:
南方水田开始播种晚稻,形成“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
农业分界:
此节气标志着农事活动从夏收转向夏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转折点。
四、文化内涵
芒种包含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如:
农谚体现: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前后,种瓜点豆”等俗语,总结种植经验;
地域差异:如四川盆地此时中稻移栽接近尾声,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进入新稻播种期。
综上,芒种既是农作物成熟与收获的节点,也是播种与种植的关键时期,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