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底面积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其定义和计算规则如下:
一、定义
建筑基底面积指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外墙或结构外围的水平投影面积。具体包括:
1. 建筑物底层勒脚以上的外墙或结构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2. 坡地建筑需将各层直接接触地面的部分叠加计算。
二、与占地面积的区别
范围不同 - 基底面积仅限建筑物底层及以下接触地面的部分;
- 占地面积是建筑物最外层结构(包括地上各层)在地面的投影面积。
计算内容不同
- 基底面积不包含阳台、挑廊、室外楼梯等悬挑结构;
- 占地面积需包含所有楼层的外墙投影面积。
三、计算规则
规则建筑
按外墙墙体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不规则建筑
以立柱外边线或墙体外边线计算露天平台、阳台等;
特殊结构
悬挑不落地阳台、过道等不计入基底面积。
四、实际应用意义
城市规划:
用于控制建筑密度,例如规定基底面积不得超过地块总面积的30%-40%;
房产评估:
影响房屋总价,通常作为计算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的基础;
建筑规范:
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范》明确计算规则。
五、示例计算
某建筑底层外墙勒脚线外尺寸为长20米、宽15米,则基底面积为:
$$20 \, \text{米} \times 15 \, \text{米} = 300 \, \text{平方米}$$
若该建筑为坡地建筑,需将第二层接触地面的部分投影面积叠加计算。
综上,建筑基底面积是评估建筑规模、规划指标和实际使用空间的关键参数,需结合具体地形和建筑形态综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