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中秋节主要习俗包括:
祭月
祭月是古人对“月神”的崇拜活动,最早出现在古代祭祀“秋暮夕月”的活动中。
在中秋夜晚,人们会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环,几乎起到了主体作用。
赏月的风俗最早源于唐代,文人墨客会借月抒情,留下众多有关月亮的诗篇。到了宋朝,赏月逐渐走入平民百姓家中,成为家人团聚的重要活动。
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配美食,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
月饼象征着家人团圆,种类繁多,有豆沙馅、蛋黄馅、五仁馅等。
燃灯
中秋夜晚点燃灯的风俗主要出现在湖广地区,人们用不同规格的材料制作各种形状的灯笼,如船灯、果品鸟兽形灯等。
观潮
部分地区如浙江一带,中秋节会进行观潮活动,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在汉代的赋中就有记载。
猜灯谜
猜灯谜是自古以来广受文人喜爱的一项活动,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的谜语,有时也会传出爱情佳话。
玩花灯
中秋节玩花灯的习俗在一些地方很盛行,如福建、广东等地的妇女和小孩会在中秋夜设案当空祷拜。
饮桂花酒
赏桂花、饮桂花酒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品尝桂花酒,祈求幸福和团圆。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加深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