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色彩平衡是调整图像色彩平衡度的核心工具,通过精细调控红、绿、蓝(RGB)通道实现色彩校正和氛围营造。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基础原理与工具路径
核心原理 色彩平衡通过调整红-青、绿-品红、蓝-黄四个通道的比例,改变图像的冷暖色调。例如,增加红色使画面偏暖,增加蓝色则偏冷。
操作路径
菜单栏:图像 → 调整 → 色彩平衡
快捷键:Ctrl+B(Windows)/Command+B(Mac)
二、关键调整区域与技巧
阴影区
调整暗部色彩,常用于夜景、逆光照片。 - 技巧:发暗发灰时增加红色或黄色;过冷时添加暖色调,注意保留细节。
中间调
修复主体色彩,需精细调整以保持自然过渡。 - 建议:每次调整幅度控制在±5-10,优先微调。
高光区
提亮明亮区域,如风光、人像。 - 技巧:适当增加蓝色或青色增强通透感,谨慎处理肤色。
三、进阶调整策略
分区域协同调整
根据场景需求,分别对阴影、中间调、高光进行微调,避免全局性错误。
色彩对比与平衡
使用色轮辅助选择互补色,例如:
红色过强时增加绿色平衡;
蓝色偏多时添加洋红。
保持亮度与细节
勾选“保持亮度”选项,避免整体明暗失真;
调整后使用“取消”功能还原,逐步微调至满意效果。
四、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
过度调色
问题:色彩失真、不自然。 - 解决:控制每次调整幅度(±5-10),优先微调。
忽视色彩心理学
冷色调(蓝色/青色):冷静、专业;
暖色调(红色/黄色):温暖、活力。
缺乏备份与对比
建议:调整前复制图层,使用历史记录对比调整前后的差异。
五、实战案例参考
风景照: 黄昏时增加红色(+10)和黄色(+5)提升温度; 人像照
通过以上方法,可精准控制色彩平衡,从“路人照”蜕变为“专业大片”。调色需结合场景与情感表达,逐步探索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