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来历、习俗及传说如下:
一、中秋节来历
祭月与自然的崇拜
中秋节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对自然的崇拜,古人认为“秋夕月”是祭月的重要时刻,通过设香案、摆水果(如西瓜、苹果、葡萄等)来祈求丰收与幸福。这种习俗在《周礼》中已有记载,春秋时期帝王已开始祭月。
帝王活动的影响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曾“秋夕月”,将祭月与帝王权威结合,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唐代时,中秋赏月、玩月成为风尚,宋朝时普及至全民,至明清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四大传统节日。
时间与天文观测
中秋节因农历八月十五处于三秋之半得名,此时月亮最圆最亮,故称“月夕”“团圆节”等。
二、中秋节习俗
赏月与祭月
全家人会聚在一起赏月,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祭品,由长辈切开月饼并分给众人,象征团圆。南宋时,民间以月饼传递信息,北宋时则流行焚香拜月祈愿。
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必备食品,象征团圆。传说元代朱元璋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后演变为节日习俗。
其他活动
包括燃灯(树中秋)、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舞火龙、猜月谜、堆宝塔等,形式多样且寓意丰富。
三、中秋节传说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后,嫦娥为保护仙药奔月,后羿便在月下摆香案祭月,形成民间祭月习俗。
吴刚伐桂
吴刚因触怒天帝被罚伐桂树,中秋时人们赏月时会联想到他的传说。
玉兔捣药
部分传说提到月宫中有玉兔捣药,增添了中秋的神秘色彩。
四、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共同体现了人们对团圆、丰收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吃月饼、赏明月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而燃灯、猜谜等活动则丰富了节日的趣味性。中秋节的传承不仅在中国广泛流行,还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