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若干规定,综合相关搜索结果,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适用范围
监察对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所属机构对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执行劳动保障法律的情况进行监察。
法律规范
适用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二、基本原则
公正公开
监察活动应坚持公正、公开原则,确保程序透明。
高效便民
提高监察效率,简化程序,方便用人单位配合。
教育与处罚结合
通过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同时注重教育引导。
三、监察程序
日常检查与书面审查
劳动保障部门应制定年度检查计划,通过巡视检查、书面材料审查等方式实施监察。
案件处理流程
- 对违法案件需填写案件处理报批表,明确违法事实、处理依据及建议;
- 作出处罚前应告知用人单位陈述、申辩权,必要时组织听证;
- 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
四、处罚措施
行政处罚
对依法应当处罚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理
对未改正的违法行为,责令改正或作出其他行政处理决定;
撤销立案
情节轻微且已改正的,可撤销立案。
五、申诉与执行
申诉途径: 用人单位对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强制执行
六、附则
特殊情形:对无营业执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存在用工行为的单位,仍需实施监察;
施行日期:本规定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以上内容综合了《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及其配套规定的核心条款,涵盖监察范围、程序、处罚及申诉机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