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本味》是《吕氏春秋》第14卷,主要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并论述了饮食文化与治国理政的关系。以下是原文及翻译的整理:
一、伊尹以“至味”说汤
原文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豭。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翻译
商汤得到伊尹后,将其祭祀于庙堂,用火祭祀并用牲畜祭品。次日朝见时,伊尹向汤讲述天下至味,汤问能否实现,伊尹回答需称王才能具备。他解释说,水是味道的根本,五味由三材变化而成,需通过火候调控。调和需精准配比五味,烹饪过程如射术、御马般精细,最终达到“甘酸苦辛咸”协调,食物熟透后“甘而不哝,酸而不酷”,肥而不腻。此理论被比作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是烹饪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饮食文化与治国理政
原文
《吕氏春秋》强调饮食与治国关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此五味之极也。夫治天下若烹调,主味者王,佐味者相,调和者工,岂独饮食哉?”
翻译
吕不韦指出,饮食之道与治理国家相似:食物烹饪需达到五味极境,国家治理需主宰核心要素(如君主、法律),辅助者(如臣子、制度)需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的平衡。君主需像厨师掌控火候,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三、其他相关论述
本味之求: 强调“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功名需建立在本源(如德行、贤才)而非末节。 知音与共鸣
以上内容综合了《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与实践智慧,既包含饮食文化的基本规律,也蕴含了治国理政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