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统称,其内涵和特征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定义
核心概念 士人最初指有文化修养和学问的人,后泛指有才干、有道德修养的群体,是古代中国特有的精英社会阶层。
历史演变
- 先秦时期: 与贵族有明确区分,属于社会底层但享有“食田”特权; - 秦汉以后
二、核心特征
文化与政治角色 - 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崇王权,学术上遵循儒家思想,常作为“道与王”的中介;
- 部分文献(如《晋书》)指出,士人可能并不完全具备实际才能,但具有道德操守。
社会地位
- 西周至春秋时期,士介于贵族与庶民之间,经济上自给自足;
- 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逐渐融入政权体系,但始终保留独立的文化精神。
文化传承功能
士人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如经学、史学),也是传承者,对后世思想、教育影响深远。
三、相关概念辨析
近义词: 士大夫、儒生、知识分子; 反义词
其他含义:在《孙子·九地》等兵书语境中,士可指士兵。
四、历史局限性
士人概念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主要适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一般性称呼,不再具备古代的阶级属性。
综上,士人既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载体,其概念内涵历经数千年演变,至今仍对理解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