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诈骗罪的认定

59

诈骗罪的认定需结合主客观要素及行为后果进行综合判断,具体标准如下:

一、客体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为公私财物所有权,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包含金融机构贷款(贷款诈骗罪另行规定)。

二、客观要件

行为方式

行为人需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欺诈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 - 虚构事实:

如编造不存在的交易、身份关系等;

- 隐瞒真相:如隐瞒财产损失、债务等关键信息。

因果关系

欺诈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作出财产处分,且行为人因此获得财产,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

数额标准

根据《刑法》及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

- 3000元至1万元:数额较大;

- 3万元至10万元:数额巨大;

- 50万元及以上:数额特别巨大。

三、主体要件

一般主体: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诈骗罪。

四、主观要件

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骗取他人财物,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补充说明

非法占有目的:若行为人无占有的意图(如误操作、善意取得),则不构成诈骗罪。

特殊情形:包括预谋诈骗、多次诈骗、入户诈骗、携带凶器诈骗等加重情节。

例外情形

民间借贷纠纷:若资金用于合法生产经营,可能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

认定流程

事实认定:

审查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及因果关系;

数额判断:

结合当地经济水平确定是否达到“数额较大”等标准;

主观意图:

通过供述、行为表现等判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若同时满足上述要素,且排除其他合法抗辩事由(如合同无效、行为中止等),则可认定为诈骗罪。